《教養微課堂:「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 / 行為負起責任」的冰山對話實例》
【我那「活在未來」的兒,與「令人驚嚇」的聯絡簿】
我曾經分享過,我兒是個「活在未來的小孩」。 (請參閱https://goo.gl/7oS19L )
所以在我們自己教養孩子的路上,從來就不算輕鬆。我跟孩子的娘花了很多時間觀察孩子的性格、學習特性,陪著他建立閱讀習慣。這些著實耗去我們不少心力與時間。
只是,即使如此,仍然會有很多受挫的時候,或是三不五時就會遇到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挑戰。
前兩週的某一天晚上,我兒跟我說他當天的作業都完成了,於是我翻開一種常為家長製造驚嚇(?)、名叫「聯絡簿」的東西,準備簽名。
映入眼簾的是老師寫的一大段話。
內容大致上是這樣的:因為打從學期初,老師就發現我兒下課離開座位前,常會忘了將椅子靠攏,就急著跑出去玩。為了這一點,老師與我們都已經提醒過他N次,但「活在未來」的我兒,卻總讓老師感到挫折。
再怎麼有耐性的老師,也會受不了。終於,因為連續兩天他都忘,老師就在上課時,問我兒:「開學到現在,你椅子靠攏的習慣還是沒建立。你自己說說看:要怎麼改進?」
我兒只是搖搖頭。
看到我兒搖頭,老師應該有點上火(是我也會上火),接著問:「還是你希望老師以後乾脆都不要提醒你了?」
結果,我兒竟然點頭了!我兒竟然點頭了!我兒竟然點頭了!(老爸很受驚嚇,所以一直跳針,心裡不斷OS:天啊!你好敢)
老師其實已經比我還有修養了,她聽完後(應該是很努力地忍住怒氣)平心靜氣地跟我兒說:「好,那老師以後就都不再提醒你這一點了!」
【冰山對話實例】
老實說,這一切,讓我有點意外,又不太意外:我兒子椅子沒靠攏,我並不意外;但看似故意觸怒老師的行為,卻讓我頗感意外。因為這與我所熟悉的他不同。
於是,我決定跟他展開對話,以確認以下幾件事情:
(1)他如何理解這件事?(#對事件的觀點)
(2)他有沒有覺察到自己與別人的情緒?(#對感受的覺察)
(3)他後續願意為這件事做些什麼?(#應對方式與行為的承諾)
-----
「後來呢?你怎麼跟老師說?」闔上聯絡簿後,我問我兒。(#問應對)
「後來?沒有後來啦…」他說。我聽了差點昏倒。
「爸比很好奇:當老師第一次問你,你搖頭的時候心裡在想什麼?」我問。(#問觀點與感受)
我兒:「因為全班同學都看著我,我很害羞,不敢講、也不知道要講什麼。」(#覺察到自己的情緒與因應方式)
我:「那你覺得老師看到你搖頭時,心裡可能在想什麼?」
我兒:「不知道。」(沉默了一下)
我:「你記得嗎?爸比也是老師。你想不想知道我會怎麼想?(他點點頭,我繼續說)我可能會覺得有點生氣,因為我會誤以為你不想解決問題、不想改變。」
我兒:「我現在才知道老師可能會生氣。」(#覺察到別人的情緒)
「後來你點頭時,又是在想些什麼呢?」我問。(#問因應行為背後的觀點)
「因為我覺得我有把握做到不用別人提醒,所以才點頭的。」(#觀點與因應)
真相終於大白。
「原來如此,你這樣說明得很清楚,所以我了解了。」我接著問:「那你現在知道老師可能在生氣、而且為什麼生氣,你明天可以做些什麼或想做些什麼?(#問承諾)
我兒:「我想跟老師道歉......(沉默了一下)可是我不敢說,因為同學會聽到。」
我嗅到他這句話背後,除了提到承諾,還有擔心與焦慮。但我決定不貪心、一次只聚焦處理一件事就好。所以先顧及他的焦慮,不勉強他用會令他焦慮的方式去因應。
「道歉有很多方式,如果用說的你會擔心,那你願意怎麼做?」我再問。
「我可以用寫的嗎?」他問。我點點頭,「好,那我幫你準備小卡片,我一邊找小卡片,你一邊想一下要寫什麼。」
10分鐘後,他用注音、國字交雜的方式,完成了一張卡片。過程中,我問他:「你打算寫些什麼呢?」,他回我:「等等寫完再給你看。」
後來,我們又多花了一些時間,討論明天何時給卡片、怎麼給。達到共識後,我問了他最後一個問題:「處理完這件事後,你有什麼感覺?」
「心裡很輕鬆。」他說。
#終於結束了我們這回合的交手
------
「對話中充滿著好奇,較能讓孩子感到紓緩,有助於孩子感到被接納,若進一步運用好奇理解孩子,也有助於孩子覺知,孩子也意識到自己的責任,這就是改變的開始。」─李崇建老師(《薩提爾的對話練習》p114)